周末參加由見域 Citilens所舉辦的公共運輸講座,邀請到余風老師(南極冰魚)來分享他從各國觀察到的多元運具,以及對於新竹大眾運輸的想法。
余老師提到,新加坡在規劃大型公共住宅或都市重劃時,會同時考量到都市發展及民眾移動的需求,規劃相對應的軌道建設和大眾運輸。且為了避免初期站體使用人數過低,地方政府會將車站的地基先打好,等到都市開發到一定程度之後再把車站建起來。
我認為這是台灣在規劃都市計畫時可以借鏡的地方,不然都只有劃設道路用地,卻沒有設計讓民眾可以搭乘大眾運輸的管道,其結果就是私人運具愈來愈多,上下班、假日出遊變得更壅塞。
另外,我很贊同余老師認為大眾運輸應該要兼具社會福利的角色,讓幼童、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能夠有便利的交通方式。不然如果勉強騎車或開車上路,恐會成為馬路上的不定時炸彈,影響到其他用路人的安全。
余老師也提醒我們,不應一味從「搭乘率」來評斷大眾運輸是否浪費資源,要考量到離峰和尖峰時段的差異,以及偏遠地區的站點和客流量集中區之間的差別。
我詢問余老師是否需要透過手段限制私人運具,大眾運輸才有可能發展得起來。他覺得剛開始應該用鼓勵或誘因的方式會比較好,最需要的反而是建立友善行人的環境,如果民眾必須與車爭道才能夠搭上公車或是輕軌,那絕對不會成功。
很開心能夠提升自己在公共運輸上的相關知識,對於我未來在議會中推動改善新竹市大眾運輸和人行環境相當有幫助。
(對於交通運輸或軌道建設有興趣的人,可以追蹤余風老師的新南極轉運站第二航廈)
***
👉 小額捐款|https://npptw.org/w3Qua2
👉 志工徵求|https://npptw.org/vS6U5N
👉 物資募集|https://npptw.org/QP9hkQ